【熱播影集】后翼棄兵
如果性別問題的解決,依賴的仍然是世俗的權勢跟財力,那才是本質上更加嚴重的問題...
劇情/角色/服裝/畫面構成皆屬上乘之作
前陣子看到網路上很多人都在討論【后翼棄兵(The Queen's Gambit)】。阿柴也不能免俗的,順著跨年在家作邊緣人的這段時間,也加入了追劇的行列。 果然劇集【后翼棄兵】真的是非常有吸引力,是會讓人想要一集接續一集看完的影集。演員安雅・泰勒喬伊(Anya Taylor Joy)充滿個性的扮相,以及富有敘事張力的演技,將女主角貝絲・哈蒙(Elizabeth Harmon)演得活色生香、栩栩如生。另一方面,五六〇年代二次戰後,美國經濟逐漸復甦的時空背景,配樂濃濃的懷舊曲風,以及劇集本身女性主義活躍的主題。完全可以說是一部劇情緊湊,製作精良的 Netflix 原創作品。
被簡化的性別與人生議題
作為影集來說。總數七集,每集 50 到 60 分鐘的節奏,可以說是自前至後,毫無冷場。不過或許受限於時長篇幅所限,有關於人生的奮鬥議題,以及女性主義覺醒的著墨上,似乎不夠深刻,甚至將複雜的現實問題大幅簡化。似乎只要是有才華、貌美、聰慧、有錢,就能算是成功了,就沒有碾壓不過的關卡,和克服不了的問題。當然現實不是這樣的,性別不平等其實是更深刻的社會文化問題。這關乎更多的是對每個人個體差異的尊重,也就是美國獨立宣言“人生而平等(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)”的精神彰顯。看看 1776 年 7 月 4 日獨立宣言開始,一直到影集故事背景的 1960 年。這跨越近兩百年的時間,可以想見人權觀念成熟發展的一路上,這路途中間所經過的一切是多麼的顛跛漫長。事實上,如果性別問題的解決,依賴的仍然是世俗的權勢跟財力,那才是本質上更加嚴重的問題,也忽視了弭平性別不平等的過程中所造成的折磨與苦痛。 所以說,劇集的本身是好看的,題材也足夠宏大。唯獨在推動劇情的鋪陳意圖上,稍稍缺了點開拓性與顛覆性。

藥物濫用竟然從小起
事實上,或許阿柴所學出身使然。其實讓人更加驚訝的是,在沒有處方籤的前提下,孤兒院竟然能夠定期地發派鎮靜劑給未成年孩童使用。可惡(笑)~竟然吃得這麼好!誒~不是,我是說孤兒院怎麼可以這樣子。所以也就好奇地研究了一下這顆棋后所青睞的綠色小藥丸“Xanzolam”。實際上,除了劇情角色是虛構的,連綠色小藥丸“Xanzolam”也是虛構的。看了網路上幾家不同的說法,有人說這個是屬氯二氮平(chlordiazepoxide)的利眠寧(librium),也有人說是地西泮(Diazepam),也就是很多人熟悉的樂平(Valium)。 說真的,阿柴是覺得很奇怪。這怎麼看以 -zolam 結尾,英文商品名為 Xanax 的贊安諾,也就是 Alprazolam 不是更合理嗎?怎麼都沒人說起。看看 Xanax + Alprazolam,前後加起來去中間組合一下,這不就是 Xanzolam 了嗎!? 不過不管是哪一種,其實都是屬於 BZD,也就是苯二氮平(Benzodiazepines)類的抗焦慮劑。屬於第四級的管制類藥品,經常用來作為鎮靜安眠的用途。藉由調整抑制性神經傳遞物質 GABA 的活性,來發揮抗焦慮以及降低緊張的效果。 總之用藥一定要謹慎。端賴使用的方式,救命的藥也有被拿來害人的時候。人生的困境多不勝數,物質濫用雖然能解一時燃眉之急,獲得暫時的解脫。但是更多的時候,其實是帶來難以收拾的連鎖後果。對多數的我們來說,怎麼說都是沒有天才屬性與主角光環的螻蟻眾生啊。
演員: 安雅·泰勒喬伊, 比爾·坎普, 瑪麗艾·海勒, 湯瑪士·桑斯特, 摩希絲·英格拉姆, 哈利·梅爾林, 伊絲拉·強斯頓, 克莉絲汀·賽德爾, 蕾貝卡·魯特, 克洛伊·皮里, 雅各·弗欽洛伊德
類型: 書籍改編節目, 社會議題電視戲劇, 劇情節目, 美國節目
節目性質: 考驗腦力, 親密接觸, 感動人心
年齡分級: 16+ 不當語言, 藥物濫用 適合 16 歲以上
片源: Netflix 觀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