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音響心得】Bowers & Wilkins PM1
總之敗家就是要找成串的理由。糊裡糊塗消失的銀票變成 Bowers & Wilkins PM1,來到自己目前居住的小窩

滿滿情懷需要的是細心呵護
說起音響心得,十個人可能會有十一種角度、二十一種見解。若要分類,阿柴自己一直是管機前後級大推力輸出的使用者。成套的 Klimo 前級 Merlin 加上 Linnet Monoblock 後級組合。8 歐姆 100 瓦的推力,搭配 Bowers & Wilkins Silver Signature 25 這對喇叭,可以營造出超越書架型喇叭的音場,與音色圓潤甜美的聆聽感受。
但好聽的代價,就是照顧上非常的不容易。撇開音量歸零暖機這種基本手勢不談。單單管子的部分,12 支 EL34 加上 4 支 ECC83/12AX7,無論在配對挑選與偏壓調整上,說好聽是滿滿的情懷與儀式感,說開了其實就是嬌貴非常難照顧。另外,一起搭配 Klimo 前後級的 Bowers & Wilkins Silver Signature 25 喇叭,雖說在足夠的推力支撐下,可以營造出超越多數書架型喇叭的音場。但是採用銀質作為導體的喇叭線非常嬌貴,稍微折到就有斷裂的可能。而且運用火山玄武岩材質切削而成的音箱腳架也是重的不得了。
就在去年搬家累死自己之後,萌生了下一套音響應該走小型且簡單配置的路線。總之敗家就是要找成串的理由。糊裡糊塗消失的銀票變成 Bowers & Wilkins PM1,來到自己目前居住的小窩。

音箱單體懸邊外的飾條
跟 Silver Signature 25 金屬護條的設計不同。PM1 採用的是網罩,且靠磁鐵吸附來保護單體。而音箱懸邊的飾條,則是靠橡膠材質的子母扣來固定。但是,問題往往就是出現在這個 BUT。手上這對 PM1 在固定懸邊其中一處的索環缺漏了,造成單體盆架內的空間可以直接和外部空交流。而且就算裝上單體懸邊外的飾條,也無法非常緊密的和單體周圍貼合。
至於播放上,大多時候其實聽不出明顯的問題。但是(又是這個 BUT),當播放到低頻較強的打擊樂演奏時。會產生共振且聽起來類似破音的感覺,雖然只有在特定的幾首曲子才會出現。但是就像武俠片看到演員穿著 Nike 的運動鞋,實在是非常出戲煞風景的瞬間。
還好備品在 B&W 維修料的官網不算難找,部件號碼 GG11063 的 683 GRILLE GROMMET BLACK 就是救星。除了訂購後的等待時間較長,安裝上可說是相當容易,也不需要特別的工具。總算可以將手上這對 PM1 恢復到完全體的狀態。
不完美但是小體積好擺好推
不過說了這麼多,PM1 並不是沒有缺點的。首先就是橡膠材質的部分很容易沾手,而且切記不要使用可能腐蝕橡膠的有機溶劑,二手市場上很多低價的 PM1 就是品相壞在這個地方。另外低音的表現與靠牆的距離很有關係,保留至少 50 公分的距離是很有必要的,聽感上會有很大的不同。整體來說,想在小空間中營造 HiFi 水準的聆聽品質,PM1 確實不失是個均衡且性價比高的選擇。
Description: 2-way vented-box system
Drive units: 1x ø25mm (1in) reinforced aluminium dome high-frequency; 1x ø130mm (5in) woven Kevlar cone bass/midrange
Frequency range: -6dB at 42Hz and 60kHz
Sensitivity: 84dB spl (2.83V, 1m)
Harmonic distortion: 2nd and 3rd harmonics (90dB, 1m); <1% 110Hz - 22kHz
Nominal impedance: 8Ω (minimum 5.1Ω)
Crossover frequency: 4kHz
Recommended amplifier power: 30W–100W into 8Ω on unclipped programme
Net weight: 9.3kg (20.5lb)